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核心能力,视觉系统承载着80%以上的环境信息获取功能。机器视觉是用摄像头和人工智能算法给机器装上“电子眼”,以实现人眼功能,甚至超越人眼功能。什么是机器视觉?这项技术有哪些典型应用?在深空探测中,机器视觉如何帮助航天器突破传统传感器局限,在浩瀚宇宙中实现自主“观天测地”?
本期首都科学讲堂走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南校区,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袁丁,带你一起给航天器装上一双“火眼金睛”。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袁丁做客首都科学讲堂
“人类获得信息的80%来自视觉。”袁丁教授从人类视觉的重要性讲起。“视觉是人类最高级别的感知:人类大脑有30%的区域都在处理视觉信息,比处理听觉、触觉的区域加起来还大3倍。”
那么,我们能不能给机器也装上“眼睛”,让它们也能感知外部世界呢?袁丁教授介绍说,科研人员运用计算机、传感器等设备与算法模拟人类视觉,通过自动处理分析图像或视频,使机器能够“看懂”环境并自主决策。
袁丁教授还介绍了机器视觉的发展史和目前的应用领域。“其实,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机器视觉的应用,停车场和高速路出入口的车牌识别、安监系统的人脸识别和手机的人脸支付,以及最新的车辆辅助驾驶等方面。”袁丁教授说。
袁丁主要介绍了机器视觉在航天器领域的应用,她介绍说,科研人员为航天器装上了“眼睛”,让卫星和行星探测器能够在茫茫的宇宙中看清地球、月球、火星和其他的小行星。同时,也给月球车和火星车装上了“眼睛”,让它们能够在陌生的星球上自主导航,去探索陌生的星球。
袁丁教授还以中国探月工程为例,介绍了机器视觉的具体应用。在玉兔号的探月之旅中,机器视觉技术为玉兔号装上了“眼睛”,让它能够在崎岖的月面自主行走、透视尘埃下的岩石密码,看穿矿物成分,留下人类探索的“数字脚印”。“机器视觉中的三维感知技术让玉兔号知道哪里可以走,哪里不可以走。”袁丁教授强调。
“月球探测器可不可以戴上更多、更清晰的摄像头?”“机器视觉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会受到哪些影响?”讲座结束前,袁丁教授还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。
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,北京科学中心、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、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、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承办。2025年,首都科学讲堂继续高举首都科学文化旗帜,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,广泛联动各方力量,结合前沿热点科技、重点展览展项,走进远郊区及大中小学校,走进科研院所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,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文化新格局,打造首都科普亮眼“名片”,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弘扬科学家精神
播撒科学的种子
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
来源:数字北京科学中心
行业领先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