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秋天,为了表彰那些在中国革命及新中国成立过程中,做出卓越贡献的军事将领,我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庞大的授衔仪式。此次授衔仪式上,共有超过一千名开国将领受到了表彰,其中,王树声荣获大将军衔,而萧克则被授予了上将军衔。
王树声与萧克这两位将领,在许多方面具有显著的相似之处。两人都参与了中国革命初期的关键起义。萧克曾在南昌起义中担任连长,参与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;而王树声则在黄麻起义中,担任第二路军分队长,展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。在红军时期,两人同样表现出色。萧克曾担任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,而王树声则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过同样的职务。两人在战功和指挥经历上都堪称显赫,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展开剩余76%不仅如此,在解放战争的过程中,萧克和王树声也有着相似的经历。接近解放战争结束时,萧克接替了刘亚楼,成为了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。而王树声则在1949年5月,被任命为湖北军区副司令,并率领部队在大别山进行剿匪作战。尽管两人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得稳重而中规中矩,然而相比之下,战功的突出程度却略显不足。
然而,令人困惑的是,虽然萧克和王树声在担任红军方面军副总指挥时,几乎拥有相等的战功与资历,为什么在1955年的授衔中,王树声被授予了大将军衔,而萧克仅获上将军衔呢?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,萧克的职务实际上比王树声更为显赫。当时,萧克已经担任了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,而王树声仍在抗大学习,直到1938年4月才被任命为冀豫军区副司令。
在资历和战功方面,两人几乎没有显著差距。甚至在八路军时期,萧克的职务高于王树声,但最终在1955年授衔时,王树声却获得了更高的军衔。根据当时的授衔标准,除了资历、职务和战功之外,“山头”这一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从“山头”这一角度来看,萧克似乎处于劣势。王树声在红四方面军的资历极为深厚,而且他还是木兰山72位游击英雄之一,早早进入了鄂豫皖苏区,并在红军时期一直活跃于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中。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人物,王树声毫无疑问地获得了大将军衔。而萧克虽然在红二方面军中担任过副总指挥,但他并不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。红二方面军的核心力量来自红二军团,而萧克则是来自中央红军。在长征前夕,萧克才被指派率领红六军团西征,经过数月的艰苦行军,最终与贺龙在湘西会师。从红二方面军的角度来看,萧克和红六军团并不完全属于同一阵营,因此,在“山头”这一层面,萧克所代表的“山头”也显得相对较弱。
八路军成立后,萧克被任命为120师副师长,这个师的根基主要来自红二方面军和贺龙的红二军团。尽管如此,萧克作为副师长,始终无法完全代表120师的背景。在此期间,萧克曾有机会创建自己的“山头”,那就是冀热察挺进军。1939年2月,萧克调离120师,前往平西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,负责领导冀热察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,并开辟了一个拥有12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。冀热察挺进军当时的级别很高,直接归八路军总部领导,虽然因为距离较远,最终由晋察冀军区代管。如果冀热察挺进军得以发展壮大,它无疑将成为一个强大的“山头”,尤其是其辖区的广阔地盘和庞大人口基础,能够为萧克带来极大的支持。
然而,萧克上任后,并未立即展开进攻,而是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整顿队伍。最终,冀东抗联支队司令高志远因“汉奸罪”被处决,宋时轮和邓华等人相继离开了平西,冀热察挺进军的实力急剧下降,从原本的三个支队缩减为四个团。冀热察挺进军在未开始实质性的战斗之前,已损失了大量兵力,最终陷入了困境,未能扩大影响力,直到1942年春节,冀热察挺进军被撤销。
萧克离开平西后,转战晋察冀地区,成为聂荣臻的副手。虽然在晋察冀,他依旧担任重要职务,但他始终无法融入该地区的抗战体系。与当初与贺龙会师时不同,这次萧克完全是孤军奋战,并未形成自己的“山头”。因此,尽管萧克拥有丰富的战功和经验,他在这个地区并没有强有力的支持。
1955年授衔时,王树声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代表,将领群体中的“山头”支持使得他毫无争议地获得了大将军衔。而萧克,尽管在资历、职务和战功方面与王树声相差无几,最终因为缺乏强大的“山头”支持,再加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表现相对平平,最终只能获得上将军衔。
发布于:天津市行业领先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